太阳成集团tyc234cc-主頁_welcome

徐百川先生长孙徐晓春先生来访我院共商学科百年庆史料捐赠相关工作

发布者:张洁琪发布时间:2023-03-14浏览次数:331

3月10日上午,著名结构工程专家、中国预应力学科的先导者和奠基人徐百川先生的长孙徐晓春先生来访学院,共商徐百川先生生前手稿、证书等资料捐赠及百年学科庆典相关工作。我院党委书记刘静、院长郭彤、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王玲艳、副院长李德智,以及孟少平教授、吕清芳教授、吴京教授、陈韵老师参加会议。


会上,徐晓春先生向与会人员介绍自己梳理爷爷留下的资料时的心路历程,一边回忆一边展示此行带来的十余件徐百川先生生前的珍贵资料。这些资料包括学术专作手写稿、工作笔记、课程讲义、习题本、会议发言稿、各类聘书、证书等,既有最初手稿,也有校对稿、誊写稿、油印稿。这些手稿字迹清晰、文字工整,其中的插图也是由手工绘制,图画精准优美,犹如机器排版印刷。在场人员均被徐百川先生严谨治学、潜心育人的风范深深折服。

徐晓春先生谈到:“看到爷爷的这些亲笔手稿,联想到当时那种特殊困难环境下他们巨大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他们那一代人对事业的全心投入和无私奉献、对工作的兢兢业业和细致入微,实在让人敬佩和感慨”。他回忆到自己曾陪同爷爷参加2003年土木工程学科办学80周年庆典,“当时九十四岁高龄的徐百川先生、八十岁高龄的丁大钧先生和六十六岁的吕志涛院士三位在主席台前排就坐,年龄间恰巧各相差14岁的师生三人,实际上正是文革后教育事业百废待兴,为重振土木教育事业、科技强国而奋斗的老中青三代的代表人物。”

随后,徐晓春先生表示,在东南大学土木学科即将迎来百年华诞之际,将爷爷生前的珍贵史料捐赠给学院具有着非同凡响的深刻意义,他愿意全力配合学院进行史料的整理和宣传,为重塑东南土木学科的辉煌历史,扩大东南土木学科的影响力添砖加瓦。


孟少平教授1982年攻读徐百川先生硕士研究生,他回忆自己求学和留校工作后,在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如何做好教学和科研工作等方面一直得到徐百川先生的指导,受益良多,工作中取得的成绩与徐先生的教导是分不开的。他说:“徐先生有两个优秀的品质。一是,徐先生是民主党派,也是共产党员,但他拿到工资后第一时间就先去缴纳党费,组织观念很强;二是,徐先生在学术上甘为人梯,支持鼓励自己的弟子发展进步,在完成科研项目过程中,徐先生虽然参与其中很多指导工作,但学生发表论文和取得的科技成果从来不允许挂自己的名字。在学生遇到困难又主动出主意想办法帮助解决。”谈及徐百川先生的突出贡献,孟少平教授说到:“徐先生是土木系任期最长的一位系主任,他的系主任工作笔记记录了不同师生的特点和培养方式,十分认真细致。徐先生在1964年主持建成的结构实验室,为东南大学土木学科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倡导成立了全国第一个预应力工程研究室,为学校预应力学科方向始终走在全国的前列做出了卓越贡献。”

王玲艳副书记和李德智副院长分别介绍了学科百年庆典口述史采访、院史馆建设等方面的相关工作进展。最后,刘静书记代表学院对徐晓春先生此行提供的宝贵资料表示衷心感谢。她表示,这些手稿都记载了徐先生毕生奋斗的历程,凝结着徐先生科教兴国的心路,是徐先生留给我们的一份极其珍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遗产,也是我们考察学科史的一条真实、深刻的独特路径。此次与徐晓春先生会见是一个良好开端,学院将积极筹划捐赠交接仪式、徐百川先生史料特展、口述史采访等相关工作,勉励在校师生传承徐百川先生优秀品质,将徐百川先生手稿所蕴藏的精神转化成为东南土木不断求实创新、追求卓越的蓬勃动力,助力东南土木再创辉煌。



附:

徐百川,著名结构工程专家。1931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土木系,1937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结构工程硕士学位。同年回国后即受聘担任西农、西工等多校教授,1946年应邀回母校中央大学土木系任教。解放后历任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教授,并从50年起担任土木系主任,至80年改任名誉系主任,是土木系任期最长的系主任,对东大土木系的学科建设、教材编著和科研发展贡献至钜。

50年代初,先后出版了著作《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和《钢筋混凝土学》,是新中国最早出版的土木类中文教材,为当时许多高校采用,在教育界、工程界影响很大。五六十年代,主持并负责起草了全国性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教学计划以及后期的修订工作。

我国预应力研究的开拓者和早期带头人,东大预应力学科的先导者和奠基人。1957年领导启动了国内最早的预应力混凝土试验研究工作。1964年建成了当时国内高校同类专业中设备最先进、规模最大的结构实验室,为东大结构工程专业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提供了硬件支撑。指导培养了吕志涛院士等一批预应力工程方面的专家学者和中坚力量,在其倡导下于90年代初成立了全国第一个预应力工程研究所,为东南大学在预应力科学与工程方面的成就做出了卓越贡献。



(部分照片提供自徐晓春先生)

(图文:张洁琪)